王 位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活在塵世之間,必定需要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溝通,才能團(tuán)結(jié)一致,共同前進(jìn)。但是,世界是豐富多樣的,生活在同一片藍(lán)天下的人們,相互之間多多少少都會有些羈絆,有些樊籬,有些隔閡,而這些樊籬與隔閡可能就是一堵堵有形或無形的墻。
其實(shí),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墻總是隨處可見的。最雄偉的墻莫過于萬里長城,最神秘的墻莫過于深紅的萬仞宮墻,最簡陋的墻莫過于柵欄或者籬笆。但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墻,其功能都是為了圈定一個范圍,保護(hù)主人的財(cái)產(chǎn)和安全,抵抗異族的入侵,防止秘密的外露。一個墻內(nèi)的世界,除了它的主人,誰都是“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因此,墻便也自然而然地成了隔閡的象征,成了封閉保守的象征,人與人之間要溝通,墻就成了有形或無形的障礙。
橋與墻是迥然不同的,橋是人們溝通的工具,《說文解字》中對橋的解釋是“橋,水之梁也?!贝蠛?、大江、大河、深山、峽谷將我們的世界分割成一座座孤島,使人們各自在相互分隔的不同區(qū)域內(nèi)生活,造成溝通上的不便和交往上的困難。但任何時(shí)候,融合和溝通都是進(jìn)步的潮流,再深再寬的天塹也擋不住人們交流的腳步。于是,高山深谷,大江大河上聳立起一座座橋,天塹變成了通途。橋,是友誼的象征,是人們之間相互交流的象征,是人與人心手相連的象征。
相信所有追求進(jìn)步的人都不愿意在前進(jìn)的道路上遇墻而阻,因?yàn)閴ψ璧K了人們的交流,使人變得封閉。誰都不想困在深宮大院中,因?yàn)槿藗冎g必須要有溝通,必須要有橋。那么,墻是怎么變成橋的呢?很簡單,推倒塵封的墻、腐朽的墻、沒落的墻,便成為了一座座天使之橋。除掉了心中的墻,人們之間就可以和諧相處;擺脫了保守思想的局限,一座座心靈之橋就會自然而然地架設(shè)起來。
有些墻是固有的,但有些墻卻是人們刻意構(gòu)筑的,比如:在美麗的臺灣島上,陳水扁之流逆歷史潮流而動,不顧兩岸人民血濃于水的同胞情,公然叫囂“臺獨(dú)”,使陰招,用毒計(jì),刻意在海峽兩岸筑起了一堵違背民心的“高墻”。然而,正義終將戰(zhàn)勝邪惡,太陽終將掃除陰霾,臺獨(dú)終將站不住腳,在兩岸同胞共同追求和平統(tǒng)一的滾滾洪流中,陳水扁苦心經(jīng)營的這堵不得人心的高墻終將土崩瓦解,灰飛煙滅。兩岸人民以手牽手、心連心的形式搭建的血脈之橋是什么力量都破壞不了的。
魯迅先生曾說過:“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睒蚋沁@樣,塵世間總會有太多的有形無形的墻,只要善于溝通,墻定會變成橋。只要我們齊心協(xié)力,必能推倒作為障礙的墻,筑起一座座希望的橋梁,讓天塹變通途,讓明天更美好!
點(diǎn)評
作者別開生面,立意高遠(yuǎn),開篇入題,由墻到橋一氣呵成。在寫作中援古引今,正反舉例,由表及里,層層深入,思維清晰,邏輯嚴(yán)密,論證有力,有極強(qiáng)的說服力。此外,文章語言簡練,結(jié)構(gòu)完整,給人以深深的啟迪。
【指導(dǎo)并置評:黃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