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錦恩
[摘要]通過對馬禮遜學習漢語的過程進行考察,可以看出他高超的漢語水平取決于三方面的因素:老師兼通中西文化,教材選擇有的放矢,學習方法多種多樣。
[關鍵詞]馬禮遜;漢語;學習;考察
[中圖分類號]H1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511X(2009)06—0111—03
馬禮遜是英國基督教新教派來中國的第一個傳教士,他來中國后創(chuàng)造了兩個“第一”:他翻譯的《圣經(jīng)》中譯本是第一部中文全譯本,他編寫的《華英字典》是中國第一部漢英字典,上述兩項紀錄的創(chuàng)造都與他堅實的漢語基礎密切相關。本文試對其漢語學習活動做一些考察,這或許對我們今天的對外漢語教學有一定的啟發(fā)。
一、老師兼通中西文化
馬禮遜認為,“對一個歐洲人來說,沒有中國人幫助,要成功地學會中文幾乎是不可能的”。他請的中國老師中文修養(yǎng)比較高,例如李先生的中文根底很好,寫得一手好字,曾做過秀才,比那幫中國商人容易接近。另一位高先生大約已有45歲,一直當塾師。根據(jù)《馬禮遜回憶錄》等書的記載,馬禮遜的其他中文老師如:蔡氏三兄弟、容阿沛、梁發(fā)等都至少是懂得一些基督教教義的,有的人就是基督教徒,如容阿沛是從北京來的天主教徒,他在北京曾長時期與天主教教士在一起,略懂一些教義,梁發(fā)則被馬禮遜按立為宣教士。
為了減少交際中的文化障礙,馬禮遜還讓他的老師和助手多接觸基督教,“和中國傭人一起參加禮拜,一起誦讀從倫敦圖書館抄錄的中文《四福音書》,并教他們一起唱圣歌和祈禱”。“1808年4月4日,晚上我說服一個中國助手和我一起禱告,我努力使用中國話作禱告”。至于為什么這樣做,馬禮遜曾指出:“我主張,歐洲的基督徒學者如能與受過歐洲人文教育和基督教教育的中國學者聯(lián)合起來,通力合作,當可翻譯一部最好的中文圣經(jīng)譯本。”對外漢語教學本身要求教師具備自覺的雙語文化意識,“對外漢語教師不僅對漢語文化有深刻的自知之明,同時對于學生的母語文化有相當深入的了解,對于兩種文化的異同及其在語言中的反映非常敏感,能自覺地將文化比較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p>
二、教材選擇有的放矢
1,內(nèi)容符合知識背景
馬禮遜學習中文大體分為三個階段,隨著中文水平的提高,每個階段的學習材料各不相同。第一個階段,馬禮遜跟他的中文老師容三德學習了中文的寫法和認識了不少的中國文字,打下了一定的中文基礎。第二個階段將學習語言文字的材料和自己的知識背景及將來要做的圣經(jīng)翻譯工作密切結合,開始學習用中文寫的基督教教義書籍,主要是圣經(jīng)。這其中有他從倫敦大英博物館借到的一部《新約全書》中文譯稿,“他的中文老師就開始教授這批圣經(jīng)讀物。在中文老師嚴格教授下,馬禮遜孜孜不倦地學習,僅僅在幾個月的時間,他已全部學完這批中文譯稿,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耙驗樵谥袊蠋熝普T的幫助下,學習了上述以基督教教義為主要內(nèi)容的中文書籍,倫敦傳教會1810年的年報樂觀地估計:由于馬禮遜在能干的中文老師的指導下已經(jīng)克服了主要的困難,看來他所期盼的能完全熟練應用中文的日子,要比所預期的更為接近了”。因為以圣經(jīng)為核心的基督教教義是馬禮遜非常熟悉的內(nèi)容,所以在語言學習中,文化的障礙相對較小,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在很大程度上為純粹語言的學習掃清了道路。學習中學到的中文知識,例如有關《圣經(jīng)》的許多漢語詞匯就為他日后從事圣經(jīng)的中文翻譯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學習的針對性很強,做到了事半功倍。
2,語言文化互相促進
馬禮遜學習中文的第三個階段是學習記述中國文化的著名典籍。不論編寫《華英字典》,還是進行《圣經(jīng)》中譯,中國文化的學習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學者們都認為價值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可以說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儒家文化構成了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其人生價值觀自漢代以來成為占支配地位的統(tǒng)治思想,從而影響著中國古代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和走向。所以馬禮遜集中學習儒家文化,通過深入的學習研究,馬禮遜對孔子的儒家學說,產(chǎn)生了很透辟的認識:“現(xiàn)在我正在學習儒家的《四書》,這是一部中華帝國最偉大的圣言書,孔夫子是一位智者和正直的人,他揚棄了當時大部分迷信,他的教訓不能稱作宗教”。除了重點學習儒家文化,馬禮遜學習的中國文化其他方面包括:各派宗教哲學和神話傳說、風俗習慣和交往禮儀、歷史沿革、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天文學和音樂戲劇。這個階段的學習,一方面通過內(nèi)容為文化的著名典籍的學習,促進語言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是通過繼續(xù)學習語言,加快對文化的學習。
3,教材文體比較規(guī)范
馬禮遜的中文學習材料基本上是比較規(guī)范的書面語,1811年7月5日,史當東爵士在閱讀了馬禮遜寄給他的《中文文法》后說:“這部文法書出版之后,將會使學習中文的學生們獲得一部最有價值的工具書?!阍跁信e的例句,大部分采自中國書籍、皇帝的上諭和政府頒布的公文以及中文信件等,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安排。如有可能,還可加注說明。至于書中所舉其他例句或說明,可以引用其他權威性的作品。”。馬禮遜自己也認為:“大多數(shù)缺乏中國人幫助的歐洲人學好中文的途徑是什么呢?”馬禮遜指出:“從閱讀中國小說開始,如《好逑傳》,進而閱讀孔子的著作,如《四書注》等,最后閱讀經(jīng)典注釋,如《欽定五經(jīng)傳說》。這可能是學好中文的最好的途徑”。馬禮遜之所以比較多地注重權威規(guī)范的書面語的學習,很可能是與他學中文的目的密切相關的,因為他就是要通過學習中文而將圣經(jīng)翻譯成中文,這是英漢兩種語言在書面語方面的轉換。
三、學習方法多種多樣
1,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方法
中國語文學習的傳統(tǒng)方法之一就是強調(diào)背誦。作為一個22歲才開始學中文的西方人,盡管此前曾接受了那么多年的西式教育,但是在學中文時還是在經(jīng)歷痛苦之后,頑強地接受了上述方法。“有一次老師在紙上寫了一段中文要他練習背誦時,馬禮遜把那張紙接過來,突然當著老師的面把紙扭作一團,丟進壁爐里燒掉了。這使他的中文老師大為震怒,拒絕再教馬禮遜中文達3天之久”。中國舊式教學方法重視背誦,殊不知這可能是學習中國語言文字的最好辦法。馬禮遜在向他老師賠禮道歉之后,跟老師學習中文進步很快,打下了很好的中文基礎。
2,運用多種媒介語
眾所周知,在外語學習的初級階段適當使用媒介語是提高學習速度的一條捷徑,尤其在以自學為主的情況下。我們現(xiàn)在的對外漢語教學中,許多學生也是通過母語和目的語(漢語)之外的第三種語言做媒介來學習漢語。比如,俄羅斯、印尼、泰國等許多國家的留學生通過英語這一媒介語學習漢語。馬禮遜的母語是英語,而以翻譯《圣經(jīng)》和編寫《華英字典》而著力學習的語言是漢語。為了盡量減少學習漢語的障礙,馬禮遜學運用了多種語言為媒介語
的字典和圣經(jīng)譯本作學習材料。當時他使用了由英文、希臘文、希伯來文翻譯的多種《圣經(jīng)》中文譯稿,還參考了英文之外的其他語言寫的中文語法書。
3,營造沉浸式環(huán)境
理想的沉浸式教學,其教師必須在雙語的語言和文化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素養(yǎng)。這方面可以馬禮遜的第一個中文老師容三德為例。容氏對英語的掌握雖然未必像對漢語的掌握一樣熟練,但作為18世紀末極少的在英國本土學習英語的人,他對中英兩種語言文化的掌握水平在當時可以說是出類拔萃的。教師對學習者的母語——英語的高水平掌握就保證了馬禮遜的沉浸式中文學習具備了最重要的條件。沉浸式學習最好采用目的語原版的教材,馬禮遜學習中文從開始就是使用中文版的教材,不管是中譯本的圣經(jīng),還是著名的中國文化典籍。沉浸式中文教學需要有一個好的語言環(huán)境??梢哉f馬禮遜隨時隨地都完全沉浸在中文環(huán)境中,他和中國老師及助手幾乎形影不離。在英國時就是這樣,如1804年10月8日,“我的中文老師容三德來同我住在一起教授我中文,這樣,我每天都可以有所進步”。到中國后還是這樣,“他的中國助手跟他一起在澳門居住,使他能繼續(xù)每天堅持學習中文?!牧硪晃恢形睦蠋煱⑴d與他同住并繼續(xù)教他中文”。
4,學用結合以用促學
不管學習什么知識,在使用中學總比單純的學而不用,要有效得多。在這方面馬禮遜的第一個做法是邊學習,邊編寫編輯辭書、文法書、單詞匯編等語言學書籍,這些書籍有一些就是直接用中文寫的,三卷本4000多頁的《華英字典》就是上述工作的結晶。第二個做法是英漢互譯。馬禮遜平日的翻譯工作主要是將英文《圣經(jīng)》翻譯成中文,為了學通中國文化,他還將一些中國典籍譯成英文,如:“我已經(jīng)翻譯了相當多的英文公文為中文,也把儒家的《大學》、《中庸》、《論語》的一部分翻譯成英文”。上述做法就是捷克已故著名學者Jamslav Prusek所主張的“文學研究和翻譯應當盡力手挽手并肩前行”。第三個做法是用中文向中國人傳教,“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用中文向澳門的中國人口頭布道,已經(jīng)有11個中國人到我這里參加禮拜。我開始先作一個禱告,念一段中文圣經(jīng)的經(jīng)文,然后講解其教義,結束前再一次禱告,唱一段《詩篇》或《圣詩》。在夏天,我向中國人講解《教義問答》。我計劃收容20到30個孤兒或窮苦兒童,用中文向他們講述最淺的基督教教義和念一些經(jīng)文”。第四個做法是教外國人學習漢語,馬禮遜不僅教了20多個在中國供職的英國人學漢語,還教了兩個美國傳教士雅裨理和裨治文,此二人后來都成為溝通中西文化的著名傳教士。第五個做法是用中文寫一些宣傳基督教教義和研究中國文化的文章和書籍,例如,馬禮遜和米憐在馬六甲創(chuàng)辦了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統(tǒng)紀傳》,受到當?shù)刂袊x者的歡迎。
5,寧少而精勿多而泛
他說:“我總是看到有的人貪想太多,讓自己專心于各種知識。當他閱讀時,他想憑其天賦和領悟快捷之利,數(shù)章數(shù)卷地閱讀,流水一般從口順暢地讀過。但他何時用腦來弄明白一個問題的實質(zhì)呢?用這種方式,盡管讀了許多,又起什么作用呢?少而細致比多而粗糙更好?!彼ㄗh人們挑選兩本或三本優(yōu)秀的著作,放在桌子上,以備特定的時間精讀。他主張要想取得進步,就不要貪多,因為“如果一個人的肚子已經(jīng)盛滿各種蔬菜,即使把最適合他胃口的珍貴的點心給他,他也難以下咽,他必須首先排除掉一部分蔬菜,閱讀也是如此?!?/p>
6,讀書寫作同樣重要
培根(1561—1626)有這樣一句名言: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寫作使人準確。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閱讀和寫作都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寫作這種重要的輸出方式,大大提高了他的閱讀針對性、閱讀的速度和效率以及批判性閱讀的能力。馬禮遜學習中國文化,開始主要是一般性閱讀,但是當閱讀達到一定的層次后,便通過運用閱讀得到的知識進行寫作,使一般性學習上升為研究性學習。這方面的著述如《華英字典》、《中國大觀》、《廣東省土話字匯》和《中國歷史問答》等,尤其以他花費十幾年時光編就的《華英字典》包含的廣泛文化內(nèi)容最有說服力。在該字典中,結合具體字的解釋,馬禮遜廣泛介紹了中國的歷史、文化、政治、宗教、習俗等,堪稱西方人加深對中國文化了解的“資料信息庫”,在歐美漢學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7,抓住特點進行比較
“在《通用漢文之法》中,他首先論述漢語與歐洲語言的不同:歐洲語言為字母文字,而漢語中沒有字母,因此學習中文時不得不考慮一套全新的方法”。對于中文學習,馬禮遜認為,歐洲大多不在中國的人以及沒有中國人幫助的人,不能僅根據(jù)《華英字典》來學習中文,因為字典僅是一些“單字”和“孤立”的句子解釋,所以要學好中文,仍要利用那些收藏在歐洲各大圖書館里的一些有關中國的書籍和報紙,要花費很多時間,這樣才能在語言知識上取得很大的進步。同時,不要忽視對中國慣用法和思維方式的掌握,否則就會造成對中文的誤解。
不僅在純粹的語言學習中注重比較,在文化研究方面,馬禮遜也用此法,以提高自己對于不同文化間的差異的敏感度,從而適應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正常交流。馬禮遜在學習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論文《有關佛教、回教和孔教的專有名詞與基督教專有名詞的分類比較》。除了這種在整篇文章中對不同的文化進行對比,在《華英字典》等著作中,還有多處中西文化的對比,如在《華英字典》的“姓”字下,馬禮遜對羅馬人和中國人的名字進行了詳細對比,他說:“羅馬人有三個名字:名、第二名和姓氏;而中國人通常有四個,有時甚至六個名字:A、姓,家族名、氏族名,這相當于羅馬人的姓氏;B、名字或羅馬人的第一姓或歐洲人的教名,在此項下,中國人有三個名字:乳名、學名、官稱。此外,中國人還有‘字和‘號等。通過比較,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日漸深刻,對中西兩種文化的特點了然于心。
(此文曾得到北京語言大學魯健驥教授的悉心指教,謹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