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jiān)會在5月22日就《關于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fā)行體制的指導意見》公開征求意見,在意見稿里,明確改革的總體思路是讓新股定價進一步市場化,更加重視中小投資人的參與意愿。這一舉措意味著IPO重啟即將拉開序幕,對市場本來就很脆弱的回暖進程顯然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但是,如果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就會意識到實現資本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比起當前的股指走向更具有深遠的意義,市場化的發(fā)行機制更有利于股市長遠、健康的發(fā)展。
除了對新股發(fā)行制度改革的討論外,5月25日,國務院轉批國家發(fā)改委《關于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重申今年將繼續(xù)推進環(huán)境稅和物業(yè)稅兩個新稅種的開征,此消息也被一些市場人士解讀為是對剛剛復蘇的房市和股市的重大利空。但是如果考慮到中國環(huán)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而房價畸高及物業(yè)向少數人手里集中所帶來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就能明白政府在當前市場狀況下實施這些舉措的良苦用心,短期利空實則長期利好。
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才能把握住事物運行的客觀規(guī)律,不為眼前的、與自身相關的利益糾葛所羈絆,這對于一生的財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很多人在投資理財的時候,通常會出現選擇性的失明,認為市場會按自己設想的、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走,而無視其內在的運行規(guī)律。比如房產和股票的持有者,當然希望價格會一直漲下去,對市場泡沫與狂熱視而不見。同樣,踏空者也總認為市場還會惡化,而忽視了那些正面積極因素的影響。
任何事物都是在發(fā)展變化中的,如果總是在心里豎起一堵墻,固守一貫的思維模式而不積極的適應變化,那終將會被時代所拋棄,這其實也是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的差別。后者在失敗時從不認為是自己的錯,而認為是市場的錯、決策者的錯甚至是時代的錯。抱怨、憤怒成為他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情緒,卻從未想過去主動改變。而前者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會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維,先從自身找原因,看看是否已經跟不上事物的變化,然后主動地調整適應。
當前,人們對市場走勢的判斷分歧越來越大,但無論是持何種觀點,又有幾人真的是擺脫了個人利益的羈絆,獨立客觀的做出判斷的呢?在經歷了這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后,更是讓一些人心理變得異常脆弱?;蛘邔τ谕顿Y理財完全喪失信心,或者把不利于自己眼前利益的所有變化都視為洪水猛獸。
而事實卻是,經濟社會的運行規(guī)律不以個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每當危機來臨,就是一個劇烈的創(chuàng)造財富和毀滅財富的過程。認清規(guī)律,積極主動地做出調整、適應變化,并且繼續(xù)成長的人會化危為機。而總是陷于對危機的恐懼,忽視所有積極正面的因素,不斷地抱怨的人則會沉淪下去。
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一是客觀的看待外部世界的發(fā)展變化,二是關注自身的成長,而后者更重要。無論是改革新股發(fā)行制度,還是征收環(huán)境稅和物業(yè)稅,以及中國銀監(jiān)會發(fā)布的《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都是要從制度層面推進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這些舉措對個體的財富命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其實全在于看待問題的視角。同樣的,人們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管理人生財富曲線,個人的成長是否能跨越經濟周期,也對個體財富出現質的飛躍具有重要意義。
態(tài)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在危機的陰影還未消散的時候,其實也是個體財富命運轉折的時機,關鍵看你怎么想,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