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因為一條新聞我和老公吵得不可開交,這則新聞講的是一個乘公交車上學的孩子因見義勇為被小偷狠狠地扇了幾個耳光,車上三十多個人卻無一人站出來給孩子援助。新聞的標題是《小偷打了誰的耳光?》。這則新聞刺痛了我的心,因為我也有一個孩子,我決定讓孩子不要“見義勇為”。老公卻不同意我的觀點,說是正因為我這樣的想法縱容了壞人?!坝龅綁娜藙拥对趺崔k?我不能拿自己兒子的性命冒險。”我堅持己見。
我給放學回來的兒子講這個事,聰明的孩子從中聽出了門道,向我保證以后如果看到人偷東西他絕不吱聲。隨后,他又有了疑惑,問:“如果偷的是你和我爸的東西呢?”
“那得告訴爸爸媽媽,因為爸爸媽媽會幫你。”
“如果你們不在身邊,偷我的東西呢?”兒子又有了新問題。
“隨他去偷吧!沒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了?!蔽业脑捵尷瞎櫫税櫭碱^,他反駁我:“別聽你媽的!你可以向身邊的大人求救幫忙。”
“滿車的大人不也沒人幫忙嗎?”兒子不無擔憂地問。
“打電話報警。報警電話110,記住了!”老公加了一句。
“太好了!給我配個手機最好了?!眱鹤酉蛲f。
那晚,我們一家人模擬了好幾次公共汽車上的場景,但沒找到最佳方案。
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才是我們爭論的真正目的。我們一起商量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怎么處理?我們最后給了孩子一個一致性原則:要勇敢,也要智慧,未成年孩子見義勇為的前提是先保護好自己。于是我們主張孩子要見義“智為”,而不是見義“勇”為。
由于兒子對實施的具體做法有些茫然,我便為兒子找來很多有關機智少年與壞人作斗爭的故事書,然后和他一起讀。讀到關鍵的時候,我將書移開,問兒子如果是他會怎么樣做?再一步步引導孩子走近精彩的答案。有的故事情節(jié)很落伍,我就給兒子講那時的背景,再與他結合當前的情況具體分析。更多的案例分析來自新聞,時代性很強。兒子很喜歡這樣的溝通方式,有時他還會主動找問題考我,我們一起研究處理方案,彼此給對方出難題,尋找最佳辦法。我想這些對兒子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
公交車可能是小偷們作案最佳場所,巧合的一幕發(fā)生了。節(jié)日里的乘客特別多,大家擁擠地站在一起,一名青年男子神不知鬼不覺地解開了一位乘客褲子后口袋上的紐扣。我和兒子幾乎同時看到了,頓時我覺得呼吸急促起來,原來經(jīng)歷這種場面竟然如此地讓人緊張。兒子將眼神轉向我,似乎在向我討辦法,我強裝鎮(zhèn)靜,很怕賊發(fā)現(xiàn)我們的異常,怎么辦?我想象著那只粗壯有力的大手握拳砸向我,又仿佛聽到自己眼鏡片破碎的聲音……剎那間我有些理解了新聞里那輛車上三十多人的沉默心理,而且我相信剛剛看到小偷作案的人不止我們母子倆,但大家卻保持著無視的狀態(tài)。
“媽媽!那個字念什么?”兒子的聲音打破凝結的空氣,他的小手指向車廂內的一條標語,繼續(xù)問,“小心什么手?提手旁加個‘八’字?”孩子的聲音很響亮。
“扒手?!蔽业穆曇粲行┠懬印?/p>
“什么叫扒手?”孩子繼續(xù)問。
“就是賊,偷別人口袋里的錢或東西的人?!绷硗庖粋€聲音替我解釋。緊接著,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就這個話題議論起來,包括那個剛才差點被偷的乘客也扭著身子參與進來。他不知道,剛剛有一只手在輿論聲里從他的口袋上撤了回去。兒子若無其事地接著問我:“媽媽,那是什么止吸煙呢?”“禁止?!蔽业穆曇舸罅嗽S多。
“哦,今天我認識了兩個生字?!眱鹤幼匝宰哉Z地說得挺來勁,一副求知欲很強的樣子。我有些懷疑兒子的問字行為是否有意為之。
車子剛剛停穩(wěn),那個扒手急匆匆地跳下車去。車里的人對著兒子豎起了大拇指。兒子有些得意地問我:“這叫不叫‘見義智為’?是不是就是阻止壞人做壞事,還不讓他察覺到?不遭到壞人的報復?”
望著孩子天真爛漫、單純可愛的笑臉,我為他的機智勇敢而驕傲,為孩子領會了“見義智為”的真諦,并靈活運用而欣慰。
(編輯/曹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