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國高考理科綜合II中第20題是一道關于天體運動的試題,涉及變力做功和功能轉化等知識點,許多資料提供的參考答案語焉不詳,本文試對此作具體分析。
原題 假定地球、月球都靜止不動,用火箭從地球沿地月連線向月球發(fā)射一探測器。假定探測器在地面附近脫離火箭。用W表示探測器從脫離火箭處飛到月球的過程中克服地球引力做的功,用Ek表示探測器脫離火箭時的動能,若不計空氣阻力,則( )
A.Ek必須大于或等于W,探測器才能到達月球。
B.Ek小于W,探測器也可能到達月球。
C.Ek=W2,探測器一定能到達月球。
D.Ek=W2,探測器一定不能到達月球。
解析 本題把地球、月球放到相對靜止的場景中研究探測器的運動,其實質是考查變力做功和能量轉化關系。起點高,難度大,學生需有較強的分析能力才能作答。
如圖1所示,探測器脫離火箭飛到月球過程中,最難通過的是平衡位置O。因為經(jīng)過O點以后月球對探測器的引力大于地球對它的引力,合力將對探測器做正功使其速度增大,因此探測器只要能到達平衡位置O就能到達月球。設探測器質量為m′,從地面附近運動到O點過程中,克服地球引力做功為W′,月球引力對它做功為W月,由動能定理
-W′+W月=0-Ek,①
得 W′=Ek+W月。
又W′<W,可知Ek<W,故選項A錯誤,B正確。那么當Ek=W2時,探測器能否到達月球呢?這還需定量分析。
設地球、月球的質量分別為M、m,半徑為R、r,地心、月球中心到O點的距離分別為r1,r2。引力及克服引力做功均會導致引力勢能的變化,有W′=GMm′R-GMm′r1,W月=Gmm′r2-Gmm′r1+r2-R(勢能公式推導略)。
得Ek=GMm′R-GMm′r1+Gmm′r1+r2-R-Gmm′r2,②
同理可得W=GMm′R-GMm′r1+r2-r。③
要確定Ek與W的關系,需要知道地球質量M與月球質量m的比值、月地距離以及地球、月球半徑的大小等信息。查相關資料知Mm=81.3,R=6.38×106m,r=1.74×106m,月地平均距離r1+r2=3.84×108m。又探測器在平衡位置時有GMm′r21=Gmm′r22,得r1r2=Mm≈9,所以r1=3.46×108m。將以上這些數(shù)據(jù)代入②③式,可求得Ek≈0.996W,即探測器動能至少需要0.996W才能達到月球。
以上分析中用到了地球、月球的個體參數(shù)和引力勢能公式,這對于高中生來說確實超綱了。但并非除此以外別無他法了。在知道一些基本的物理常識的基礎上,我們還是能作一粗略的估算的。
因地月間的距離遠大于地球、月球的半徑,不妨把地球和月球都當作質點,如圖2所示。并設Mm=k2,得r1r2=Mm=k,r1r1+r2=kk+1。
根據(jù)萬有引力做功時的比例關系,探測器從A點運動到B點,月球對它做的總功為W′月=Wk2。因為在r1段月球對探測器的引力處處小于在r2段的引力,所以在r1段月球對探測器做的功W月<kk+1W′月=Wk(k+1)。④
同理在r1段地球對探測器的引力處處大于在r2段時的引力,所以在r1段探測器克服地球引力做的功W′>kk+1W。⑤
由①式得Ek=W′-W月,利用④⑤不等式,可推理得到
Ek>kk+1W-Wk(k+1)=k-1kW。⑥
假如地球質量M是月球質量m的4倍,則由Mm=k2,可知k=2。由⑥式得,探測器的動能需滿足Ek>12W才能到達月球,選項C錯誤,D正確。因此學生在判斷C、D選項是否正確時,須知道這樣一個物理常識:地球的質量大于4倍的月球質量(實際約為81倍);若知道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約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地球半徑比月球半徑大,也可推理得到地球的質量至少大于6倍的月球質量。本題提醒我們:平時讓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常數(shù)對解題是大有裨益的。
(欄目編輯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