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文章的總題目“皎鏡照人”的另一層意思是“霧鏡蔽人”。它們相反相成地表達了明鏡高懸,自我砥礪,才能立人立國的主題。
在劉禹錫的《昏鏡詞·小引》中,這個主題的表述,卻是曲盡其妙。由于出自這位制鏡工人之手的十面鏡子潔白明亮的只有一面,而昏暗模糊的竟有九面,比例如此不相稱,所以主題似乎是批評制鏡工人的技術太差。但是,面對如此指責,他卻莞爾而笑,似笑我們怎么不再想一想:能做出一面皎如之鏡的人會做不出十面來嗎?事出必有另因。果然,他是惟商人之意是從的。于是,主題轉到了商人身上。原來,他市場信息靈通,能迅速捕捉顧客試鏡照容顏時“求與已宜”的心理狀態(tài),認識到他們之所以一面一面毫不例外地試照過來,一個一個毫不例外地樂此不疲,十分之九是想遮掩臉上或多或少、或濃或淡、或大或小、或左或右的瑕疵或者難看之處,只有極個別的人照鏡子是為了欣賞自己的美容。商人由此得到靈感,向制鏡工人訂貨時,把霧鏡與皎鏡的比例確定為九比一,而且,這九面霧鏡一定是越來越霧,以便顧客各取所需,即使自以為最難看的也可從最霧的鏡子中照見其不錯的輪廓而得到自慰?!@也許是主題之所在了罷?但是,應該說,這些顧客照鏡子的目的都是不對的。照鏡子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審美的需要,一般是為了端正儀容,不致眼眵留眼角,鼻牛兒粘下巴。既然這樣,作者怎么會寫出一個可以通過照鏡來藏拙的,實際上反而是弄巧成拙的主題來呢?實際上,他是嘲諷那些用霧鏡遮掩甚至否定瑕疵的人,并由此喻指那些遮掩弱點、缺點、錯誤的人,使他們引起療救的注意,第一步是要用皎鏡照見自身的問題,從而改正之。這才是文章的主題所在。
因此,這篇文章同《鄒忌諷齊王納諫》在主題上是相通的。而且,共同指出了一個問題:照霧鏡,照了等于不照,為什么還要照一照呢?那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私心雜念;發(fā)展下去,連他們自己的眼睛也會在私心作祟下變成霧鏡,不尊重事實,不實事求是,目隨私轉,霧隨利重。在這種情況下,是多么需要排私利,重調查,不惟親,不惟上,驅濃霧,見真相,解癥結,興國家??!
鄒忌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跟妻、妾、客三問三答以后見齊威王時說“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這是由于他照著明鏡對自己的美作過調查研究,還由于徐公作為齊國國家一級的美麗者是早有定評的,更由于他這雙眼睛因無私而成為明鏡,真實地照見徐公確實要比自己美得多。但是,在妻、妾、客因私而迷霧重重的眼睛看來,鄒忌卻比國家一級的美麗者還要美得多,豈非咄咄怪事!幸虧鄒忌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在“暮寢而思之”時作出正確的結論。
而且,鄒忌還意識到明鏡是公正、公平、公開的象征,在明鏡面前人人平等。因此,他把自己所受的,卻為自己一眼看穿的蒙蔽同齊威王正在受著的,卻尚未為他看破的蒙蔽相比較,并且得出后者要厲害得多的結論時,齊威王欣然接受,一個“善”字以后立即下令廣開言路,修明政治,再也用不到鄒忌似地“暮寢而思之”,或者說“我?guī)Щ厝パ芯垦芯俊绷恕?/p>
明鏡高懸,茅塞頓開。這是我們須臾不能忘記的。
題圖馬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