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肉刑有好幾種,常見的有黥刑(以墨黥面)、刖刑(斷足)、劓刑(割鼻)、宮刑(割生殖器),商紂王時還發(fā)明了炮烙(音gé格)刑,十分殘酷。這些肉刑給人民帶來肉體的痛苦和精神的恐怖,統(tǒng)治者藉此維持其血腥統(tǒng)治。
秦始皇、秦二世時的嚴刑苛法,導致了農(nóng)民大起義,秦王朝短命覆亡,漢朝取而代之。漢初統(tǒng)治者注意吸取秦亡的教訓,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無為而治,于是出現(xiàn)了繁榮清明的“文景之治”。肉刑就是在漢文帝時廢除的。
據(jù)司馬遷《史記·孝文本紀》記載:漢文帝前元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五月,齊郡(今山東淄博)的太倉令淳于意因犯案而當處以刑罰。案子屬于奉皇帝詔令而審理的機關處置,于是,將他逮捕后押赴京師長安。太倉令淳于意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當他被逮捕之時,憤憤不平地對女兒們罵道:生女兒不生兒子,到了有事的關鍵時刻,一點忙也幫不上。淳于意的小女兒叫緹縈,聞聽父親的話后,暗自傷心落淚,決心替父贖罪。于是,她跟隨父親,一道來到長安,上書朝廷說:臣妾的父親在為官吏之時,齊郡的百姓都稱贊他清廉謙和、處事公平。如今犯法被捕,理當受刑。但是,我哀傷人死了不可以復生,身受肉刑致殘的也不能復原,雖然他們再想改過自新,也無路可走了。為此,我愿意自沒為奴,到官府中服役,以贖父親的罪,使地免去肉刑之苦,取得重新做人的機會。
緹縈的奏書傳到了文帝手中,文帝閱后,非常同情,也被她替父贖罪的情義所感動,于是,下詔書說:聽說在古代有虞氏的時候,對犯了過失的人,只是在他們的衣服帽子上涂上不同的顏色,使他們的服飾與常人有明顯的區(qū)別,以此作為懲罰來羞辱他們。然而,這樣輕的懲罰,百姓仍然不會違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天下治理得好,太平無事。如今,按法律有多種形式的肉刑,而社會上犯法作奸的仍然屢禁不止,這個責任究竟在哪里呢?莫不是我的德行不寬厚,教諭不明白吧?我內(nèi)心感到很慚愧。因此,訓導不善,教育不好,就會使愚昧無知的百姓身陷法禁?!对娊?jīng)》說:“愷悌君子,民之父母。”其意之說,平易近人的君子,好比百姓的父母一樣,會受人尊敬。如今有人犯了罪,是事前沒有搞好教育,卻要按法律施加肉刑,他們中有的人想改惡從善,也不知路在何方。我對此很是憐憫。至于殘酷的肉刑,斬斷人的肢體,刻剝?nèi)说募∧w,使人終生留下殘疾或創(chuàng)傷,永遠得不到恢復,這是多么痛苦而不道德的呀!難道這可以說是百姓父母疼愛子女的本意嗎?從今以后,廢除肉刑。
肉刑的廢除,深得民心。這也是中國人權史上的一大進步。當然,漢初廢除了肉刑,還有其他刑律對人民實行管制,后來逐漸形成了封建社會的新五刑:笞、杖、徒、流、死。除了死刑以外,其他四種都包含有懲處與教育,使其改過自新的精神。這既是法的進步,人性的進步,也有利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漢初最高統(tǒng)治者倡導德治教化,寬民善民,因而社會風氣為之一新,司馬遷甚為贊許。他在《孝文本紀》文未發(fā)出感慨:“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余載,德至盛也”,“豈不仁哉”!
司馬遷的評語表明了他的態(tài)度,對肉刑的廢除是贊許的,對漢初的仁政是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