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能夠安靜地徜徉在優(yōu)美的文字里,確是一件令人享受的事情。我始終相信,好的生活來自于好的心境,而好的心境則來自于好的文字。我習慣于把這樣的讀書,叫做靈魂的生活。
暫且不論靈魂的有無,我是始終相信其有的。不然,人類的內(nèi)心思考和精神生活又有什么意義呢?哲人們的靈魂生活是豐富的,因為他們在執(zhí)著地探究世界的本原。他們會將自己置于喧鬧的俗世之外,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審視整個世界。無疑,周國平就是這樣一個人。
當我第一次在書店里翻開《安靜》的時候,就品到了一種在喧囂鬧市里從容漫步的氣度。我很慶幸這一發(fā)現(xiàn),因為我知道,我即將開始一次與智者的對話,一次靈魂的洗禮。
亞里士多德說過:“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而是神靈?!惫陋氃谡軐W家眼里,是具有重大意義的,猶如山谷之蘭只因獨居之深才有氣壓蕙芷的品質,猶如凌寒之梅惟有形單影只才具孤芳自賞的高傲。孤獨對于人而言,不僅僅是一種狀態(tài),更是一個進行內(nèi)心思考的理想場所。賢哲們探究本質,往往需要孤獨來隔絕萬物的干擾。孤獨意味著距離,仿佛一個鏡頭,離得越遠,看到的就越多,體會到的也就越深刻。其實,孤獨也有好多種類:牢獄的孤獨誕生了雷利的《世界史》與班揚的《天路歷程》;疾病的孤獨醞釀了“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自閉的孤獨成就了卡夫卡《城堡》和《審判》;天才的孤獨造就了康德和黑格爾的煌煌巨作……
然而,賢哲們畢竟離我們遠去了。曾經(jīng)的那些傳世名作和不朽豐碑,也逐漸淹沒在了物欲的橫流中。人是一種渴望交流的動物,于是親密的人際關系被視作精神健全的重要標志,而孤獨在某種程度上被視作一種病態(tài)。如今很少有人甘愿寂寞地生活,喜歡孤獨地思考。大家瘋狂地向著熱鬧的地方涌去,像是怕被世界拋棄了一般。我們在關注什么?金錢?物質?事業(yè)?……總之,我們不再關注自己內(nèi)心的精神生活,我們?nèi)狈π叛觥?/p>
尼采說,上帝死了。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陳述,卻擊中了無數(shù)現(xiàn)代人內(nèi)心的要害。作為人們內(nèi)心支撐和精神力量來源的上帝死了,面對僅有物質別無他物的世界,我們的靈魂將如何依托?迷茫和恐慌開始在西方蔓延,于是尼采又說,只有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的上帝——只有憑借自己的力量來肯定自己,在內(nèi)心擁有一種實在的精神生活,才能挽救自己。沒有信仰是可怕的,因為這必然導致人類靈魂的出走與精神的喪失。有了信仰,就會追求靈魂的安定和精神的豐富,這又勢必要求孤獨的存在。
孤獨的信仰,便是周國平在他的文字里所教給我的東西。
青春即使經(jīng)得起揮霍,也經(jīng)不起虛度,尋找信仰,樹立理想,是每個人內(nèi)心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理想并不需要遠大,記得塞林格的名作《麥田里的守望者》里,主人公的理想便是站在懸崖邊做一個守望者——看著孩子們玩耍,專門捕捉那些朝懸崖邊上亂跑的孩子,防止他們掉下懸崖。這的確是個不錯的差事,抬頭能看見上帝,低頭便是無數(shù)純真的靈魂。
靈魂生活永遠只能是一個人的事,我自然要實現(xiàn)那孤獨的信仰。盡管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正因為攀登的險阻和視角的高遠才使它有了偉大的意義。信仰沒有目的地,信仰是一種永恒的前進——我們每個人都懷著各自的信仰,并肩走在同一條路上,從現(xiàn)在到永遠,從天涯到海角,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