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貸款風險分類制度的科學性、專業(yè)性問題在體制上沒得到根本解決,也就不能奢望其在農信社的執(zhí)行一定能獲得“風險分類結果基本真實、信貸管理水平得到較大提高、信貸人員的業(yè)務素質有所增強、健康的信貸文化初步形成”這四個銀監(jiān)會要求的成效,但農信社不能坐等體制的完善。
貸款風險分類的必要性
根據中國銀監(jiān)會的要求,從2006年開始,農村信用社將用一年的時間,告別以期限管理為基礎的“一逾兩呆”貸款分類,全面過渡到以風險管理為基礎的貸款五級分類。推行國際通行的風險分類方法對于農村信用社而言,不僅僅是貸款分類方法的轉變,更是信貸管理方式的一場革命?!耙挥鈨纱簟卑雌谙迍澐值乃募壏诸愔贫?,造成了家底不清、撥備嚴重不足、資本充足率低。實行按貸款風險程度劃分的五級分類,可以科學揭示和計量風險,轉換農信社經營理念。
從分類結果看,正常類貸款的基本特征是“基本正常”,沒有理由懷疑其不能按時足額還款;關注類貸款的基本特征是“存在潛在缺陷”,雖然借款人有能力償還,但出現一些不利因素;次級類貸款的基本特征是“缺陷明顯,可能損失”,借款人還款能力已出現明顯問題,依靠其正常營業(yè)收入(第一還款來源)已無法足額償還本息,即使執(zhí)行擔保(第二還款來源),也可能會造成一定損失;可疑類貸款的基本特征是“較大損失”,借款人無法依靠其正常營業(yè)收入(第一還款來源)足額償還本息,即使執(zhí)行擔保(第二還款來源),也肯定會造成較大損失;損失類貸款的基本特征是“基本損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本息仍無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極小部分。
由分類的風險判分和風險特征可見,貸款風險分類法關注的核心就是貸款的內在風險,能否及時足額還款及其可能性大小成為劃分不同貸款種類的惟一標準。與“一逾兩呆”制度相比,風險分類制度的設計理念突出了幾個特點:
從監(jiān)控內涵看,風險分類制度對貸款質量進行分類的衡量標準是風險對貸款償還的影響程度,而不是僅僅把貸款是否逾期及逾期時間的長短作為依據。但由于貸款期限越長,不確定因素越多,所以貸款逾期情況仍是分類的重要參考。農信社對自然人(一般農戶)貸款就采取了逾期情況、信用等級兩級坐標進行貸款風險分類,以有效提高分類效率。
從監(jiān)控外延看,風險分類制度對風險識別的范圍覆蓋了全部貸款,而不是僅僅涵蓋到期不能償還的貸款。風險分類把貸款的全過程、借款人還款來源(第一還款來源和第二還款來源)、借款人的非財務信息,都納入了風險識別與監(jiān)控之中,提高了風險的敏感度。
從監(jiān)控過程看,貸款風險分類體現了過程與結果并重的原則。風險分類過程就是對貸款質量診斷的過程,要收集信息、整理檔案、檢查還款記錄、確認還款能力、判斷還款可能性,涵蓋了從貸款發(fā)放到賬面消失的整個周期,可以克服“一逾兩呆”僅僅依據已經發(fā)生的事實(如是否逾期、逾期多長時間等)做確定性判斷的不足,體現了預判性和前瞻性。
從分類主體看,貸款風險分類對信貸人員在經驗、知識和判斷能力等方面要求很高,需要專業(yè)機構及其專業(yè)人員作為分類主體,系統(tǒng)化地履行分類操作職能,而不再僅僅由會計部門按照是否逾期及逾期時間進行簡單歸類劃賬。風險分類制度是由專業(yè)人員在收集和分析借款人的經營、財務等多方面信息的基礎上,對風險影響貸款償還的程度做出估計,判定貸款的分類級別。要勝任這種重要而復雜的判斷,需要具備豐富的經濟、金融知識,需要了解借款人所屬行業(yè)的專業(yè)運作規(guī)律及其動態(tài)行情,還需要風險管理實踐經驗。
從操作細節(jié)看,風險分類制度給分類者留有較大的自由裁量空間,不再像“一逾兩呆”制度的分類結果與分類主體無關。由于風險分類制度要求分類者根據現有信息對貸款風險做主觀判斷,不同的分類者對同一貸款風險的判斷也難免有分歧,這會導致貸款分類結果“因人而異”,由此可能導致一個比“一逾兩呆”制度更值得警覺的問題:“一逾兩呆”制度的分類標準簡單清晰,分類者基本沒有自由裁量空間;而風險分類制度中,在正常到損失五個級別的風險判別標準沒有精確化的情況下,可能會引發(fā)一系列操作爭議,直接影響風險認定的真實性。這種自由裁量性可能引發(fā)的系統(tǒng)性誤差,已被貸款風險分類實踐所證實。
已有的經驗與教訓
從我國風險分類制度運行的實際情況看,風險分類的推行有復雜的實踐因素。
我國于1993年起接受世界銀行的技術援助,開始引入貸款風險分類。1998年5月起,央行在廣東開始“清分”(清理銀行資產,為貸款分類)試點,要求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和交通銀行在廣東境內的分支機構在三個月內完成轄區(qū)內全部金融資產的清理和分類,形成上呈國務院的試點報告,并在次年春天將五級分類法擴展到全系統(tǒng)。結果表明,按貸款風險分類計算出的不良資產比例,比“一逾兩呆”下的不良資產比例要高出許多。當時的央行無論從認識水平或管理手段上都無法接受這一現實。于是,央行內部就風險分類是否應引進中國產生了嚴重的分歧。這種情況下,監(jiān)管部門關于貸款風險分類的推行態(tài)度多有反復。
1999年7月,央行要求“從1999年7月末開始到1999年底前,完成四家國有獨資商業(yè)銀行和三家政策性銀行的貸款五級分類工作;從1999年開始到2000年底前,完成10家其他商業(yè)銀行的貸款五級分類工作;從2000年初開始到2000年底前,完成88家城市商業(yè)銀行的貸款五級分類工作”。2000年9月,央行發(fā)布《關于不良貸款的認定辦法》,又重申要以“一逾兩呆”作為不良貸款分類的標準。同年,按照“一逾兩呆”的標準和辦法,對銀行的財務真實性和貸款質量進行全國范圍的檢查。2001年12月,央行再次發(fā)布文件,要求從2002年起,在中國各類銀行全面施行貸款質量五級分類管理,實施范圍包括國家開發(fā)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國有獨資商業(yè)銀行、股份制商業(yè)銀行、城市商業(yè)銀行和在華的外資銀行。
對貸款風險分類執(zhí)行情況的調查不能讓人樂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3年對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貸款分類制度的調研認為“貸款分類制度偏松”。央行的調查報告則指出了更多的問題:
貸款的分類標準不夠細化,難以精確量化信用風險,同類貸款不同的內在風險沒有得到有效的揭示?;鶎尤藛T反映分類標準界線過于模糊,不易執(zhí)行。
相關法制建設滯后,客戶信息資料收集困難,分類認定缺乏數據支持。銀行作為放貸機構還沒有對貸款企業(yè)形成有效約束,不能將要求企業(yè)提供真實的財務報表作為放貸的基本條件。
五級分類定性標準較多,難以準確把握分類核心定義,致使風險分類方法沒有真正運用,“一逾兩呆”思維定勢尚未擺脫。許多基層行存在“先四級分類(即“一逾兩呆”),再適當調整”的思想,將“逾期”對應“次級”,“呆滯”對應“可疑”,“呆賬”對應“損失”,在實踐中的標準仍然是貸款逾期情況和按時付息的情況,并沒有按照評估借款人還款能力對貸款分類。由于受上級行雙控指標的影響,未能如實反映貸款形態(tài),可疑與損失類貸款失真。
基層行貸審會工作量偏大,難以實時、有效控制分類風險。這樣,分類管理變成了上報的統(tǒng)計數據,沒有和信貸管理真正結合,沒有進入通常的會計核算體系,也沒有對數據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結果顯示,相當部分的國有商業(yè)銀行支行仍然沿用1998年、1999年的分類結論,分類信息和分類理由都未及時補充或更新,甚至使用第一次“清分”時的分類底稿。
信貸人員配置不合理,難以有效發(fā)揮五級分類的風險預警功能。許多基層行客戶經理的現狀是人員少、壓力大、負擔重,不僅要開展大量繁瑣的營銷業(yè)務,搞好貸后管理,做好臨時性和常規(guī)性的報表,還要迎接上級行的檢查。許多客戶經理均有應接不暇和疲于應付的感覺,從而對監(jiān)管相對滯后以及認定與處罰頗有彈性的分類工作易于忽視,甚至將之當作負擔。有監(jiān)管官員就此作評:至今商業(yè)銀行僅僅是做到了推出五級分類法,但風險管理的理念和原則還沒有在經營者和管理人員的頭腦里生根,沒有發(fā)揮作用。
推行貸款風險分類已有的經驗和教訓表明,推進這項工作一方面要科學化,即設置更為精確化的、可操作的標準,并輔之以法律、技術、人才等手段,使貸款清分在客觀上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專業(yè)化,即促使分類者成為“專業(yè)把關人和獨立判斷者”,通過專業(yè)化促進分類工作質量的有效提高。只有這樣,貸款風險分類制度才能變成金融機構自覺自愿的經營行為,貸款清分實踐才能符合清分者的主觀愿望,而后者更為關鍵。
貸款風險分類引發(fā)的風險暴露,對金融機構或下級行而言,傳遞的是壞消息,是“報憂不報喜”。在不良貸款“雙降”任務已由經濟行為轉變成政治任務, 已由自我約束變?yōu)樽陨隙碌挠残孕姓噶畹那闆r下,必然會影響貸款所在行員工的績效考核成績,觸動個人的切身利益。如果由貸款經營行自己來執(zhí)行分類操作,風險暴露阻力無疑是現實而且強大的。同樣,出于對提高利潤、增加員工福利的動機,商業(yè)銀行也可能不愿意暴露真實的不良貸款以免多提撥備。而商業(yè)銀行在貸款分類上的自由裁量權,又為金融機構或下級行隱瞞貸款風險真實情況提供了技術前提。
現行的《指導原則》恰恰忽視了這一重大利益沖突,雖提到“商業(yè)銀行對貸款進行分類,應遵循內部控制原則,保證貸款分類的獨立、連貫和可靠”,但在關鍵的分類操作、分類授權等方面均未要求商業(yè)銀行做出針對性的制度安排,以應對風險暴露阻力。主客觀條件的結合,使得貸款五級分類在執(zhí)行上并沒有達到上級行和監(jiān)管者希望看到的效果。
農信社可能受到的影響
實際上,貸款風險分類制度試行八年來,其數據基本上還沒有應用于各家商業(yè)銀行管理的重要決策。不能根據分類結果計提足額損失準備,也就不能對各級行的績效考核產生影響,導致各方面對這項制度的科學性關注也少。只有在制度設計上解決了設置精確化的分類標準、規(guī)避利益沖突、向專業(yè)化發(fā)展等基本問題,貸款分類水平才能不斷提升,從而為決策和管理提供及時、真實的數據支持,其所揭示的信貸資產質量也才能經得起股東和公眾的質詢。
由于貸款風險分類制度的科學性、專業(yè)性問題在體制上沒得到根本解決,也就不能奢望其在農信社的執(zhí)行一定能獲得“風險分類結果基本真實、信貸管理水平得到較大提高、信貸人員的業(yè)務素質有所增強、健康的信貸文化初步形成”這四個銀監(jiān)會要求的成效。但農信社不能坐等體制的完善,對于貸款風險分類這種以風險為核心的貸款分類制度,要通過科學的和積極的運用,力爭達到如下效果:
轉變信貸觀念,提高風險意識,提高管理水平。長期以來,農信社受行政手段、計劃分配、經驗判斷等傳統(tǒng)辦法的影響很深,此次通過大規(guī)模培訓,引入先進技術有效地管理信貸資產,會提高農信社的科學管理意識。同時,貸款清分的過程,也是風險的認知過程,是主動調查了解借款人信息資料,判知風險狀況的過程,這對于提高管理者的風險意識、提高信貸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整體的風險意識,會起到積極作用。
摸清風險底數,計提損失撥備,盤活不良資產。貸款風險分類是實現銀監(jiān)會提出的“準確分類-提足撥備-做實利潤-資本充足率達標”要求的前提和基礎。農信社雖然達到上述要求還存在較大障礙,但貸款風險分類卻是提高自身經營水平、增強競爭能力的基本前提。貸款風險分類的推行,有利于農信社摸清風險底數,從而對不同類型的信貸資產進行分類指導,對癥下藥,努力盤活,在科學計量風險的基礎上,通過提取專項準備去覆蓋和彌補預期損失,通過一般準備和充足的資本抵御非預期損失,從而有利于農信社提高資本充足率。
促進制度建設,向現代金融企業(yè)過渡。農信社要在5~10年內分期分批辦成符合現代金融企業(yè)要求的有特色的社區(qū)性農村銀行機構,需要企業(yè)化的制度建設。而貸款風險分類制度是現代金融企業(yè)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在此之上才能有效建立與現代金融企業(yè)配套的內部控制制度、信貸管理制度、內部審計制度、損失撥備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財務會計制度等一系列相關制度。
(作者單位:廣東金融學院華南金融研究所)
責任編輯:王 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