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國,愛情的滋味也許都是一樣的,但愛情的方式各有特色:韓國的一個“拖”字,“拖”出了東方男女的含蓄;一個“配”字,配出了英國男女的浪漫;而美國人的“學”字,則將一切包括愛情都進行了格式化!
【戀愛新時尚】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將這句話用在發(fā)達國家年輕男女的相識相戀上還真的非常恰當。眼下的英國倫敦就有一群通過“鑰匙配鎖”找戀人的人;而在韓國,不少戀人是“拖”出來的;在美國,一些優(yōu)秀的女性則需要通過學習“獵夫寶典”才能成功找到戀人。
韓國:“拖”出來的戀人
在韓國,有專門供單身男女相識的酒吧等場所。有些未婚男女為了找到意中人,通常會在晚上來這兒喝酒或喝飲料。這時如有男性看上某位女子,就會有服務員幫其傳遞信息。因為韓國女性比較羞澀,不好意思就這樣接受陌生的男士,這時,服務員就會生拉硬拽將女子拖到男子所在的吧臺。接下來,兩個人相互交談,如果感覺還不錯,兩人就可互留聯系方式,繼續(xù)交往;如果交談時感覺不好,那么就可以馬上離開。別看韓國女性與男性的交往看上去像是被服務員生拉硬拽去的,其實這是她們的心愿,她們來這兒消費,除了茶水、酒水錢外還支付了被拉的費用。這看上去更像是一種游戲,只是所有來此地的人都心照不宣罷了。
在漢城某公司工作的白領崔英珠小姐將近30歲了還沒有男友,這令她的父母十分著急,崔小姐本人也很著急。在韓國,一個女孩子如果到了30歲還沒結婚,是一件讓人非常焦急的事。無奈之下,崔小姐來到了某“交友酒吧”。通常情況下,每周的周末她都是在這里度過的。每次來的時候,都會有服務生將她拽走,她也與不少小伙子交往過,有的是因為年齡等條件不合適,更多的是彼此沒有那種感覺,所以每次都是失望而歸。好在崔小姐收入頗豐,不在乎這點支出,加上周末無事的夜晚,她也甚感無聊,到這兒來即使沒有希望至少還可消遣。就這樣,在她度過不知道是多少個夜晚之后的某個周末,她又一次被拽了。她抬頭一看,全身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眼前的男人正是她心目中理想的丈夫人選。這位男士的內斂、沉穩(wěn)及豐富的學識、良好的家境與收入都是她夢寐以求的。沒過多久,兩人就離開了酒吧,另找地方約會。經過半年的交往,今年初他們終于走到了一起。崔小姐說:如果沒有更好的方式結識男性,那就去“交友酒吧”吧,服務生也有可能“拖”來你的愛情的!
英國:“配”出來的戀人
在英國的酒吧則是另一種風景。通常來這種酒吧喝酒消費的女性會在脖子上掛一把小鎖,她們一邊喝酒一邊等著來開鎖的男人。這時酒吧里來來往往的是手持鑰匙的男性,他們不停地來回走動著,尋找自己心儀的女性,一旦他們發(fā)現自己喜歡的女性,就會拿著鑰匙來開掛在女性脖子上的小鎖,如果小鎖又恰好被打開,那么一次美好的交談、一段美好的交往就開始了。
這樣“鎖與鑰匙”的約會很受英國年輕男女的喜愛。一位名叫塔麗莎的小姐這樣說,平時,我們也很難有緣認識新人,去這樣的酒吧是一次難得的機會。雖然能打開你的小鎖的人未必就是你的戀人,但這種方式至少給你提供了一個機會。而且,他手上的鑰匙竟能打開你的小鎖,這本身就是一種緣分嘛。既然鎖與鑰匙相配,說不定持有這樣的鎖與鑰匙的人也相配呢。
當問到她在“鎖與鑰匙”約會中是否找到了意中人時,塔麗莎發(fā)出了爽朗的笑聲。她說,那天,她走進了某家高級酒吧,點了一杯飲料慢慢啜著,就有一位英俊的男士過來了,彬彬有禮地征求她的意見:他能不能開一開她的小鎖。她同意了,想不到,自己的鎖竟真的被他的鑰匙打開了,她非常高興,就與他一起熱烈地聊了起來。塔麗莎說他們已成為了朋友。雖然她不能肯定彼此能否成為戀人,但這樣相識交往也很浪漫。只是人們有理由懷疑,同一枚鑰匙,也許可以打開好幾把鎖呢!
美國:“學”出來的戀人
在美國,許多女性注重追求自己的事業(yè),這直接影響了美國女性的擇偶。據美國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在超過35歲的單身人群中,男性只有1000萬,而女性多達2800萬,這一嚴重的性別比例失調使得大齡女性想找一個中意的丈夫成為了難事。
哈佛才女拉切爾將自己先前找不到丈夫,爾后運用商戰(zhàn)策略成功找到丈夫的心得寫成了一部書,供大齡單身女士學習。她信誓旦旦地指出:只要嚴格按照她的話去做,就一定能在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里找到滿意的丈夫。而且真有幾位朋友與熟人在此書的指導下找到了滿意的夫君。據說,另又有多名女性在認真閱讀了她的書籍并且很好地指導實踐后很快釣到了金龜婿。
拉切爾的這本書迅速成了全美最暢銷的書,并掀起了此類書籍的出版潮。無數的大齡女性尤其是大齡才女視其為“獵夫寶典”。眼下全美正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根據此類書籍覓夫。“你想找到如意的夫君嗎?那你就好好學習吧!”成了一些女性的口頭禪。好像女人如果不“學”,就注定會找不到好丈夫。
法國:“試”出來的戀人
在現代法國都市中,婚戀生活頗為自由。許多男女青年往往只同居而不舉行婚禮,甚至把這種日漸“時髦”的社會現象看作一種“革新”,所以“試婚夫妻”之風盛行。他們認為試婚的好處是:充分相互考驗,避免日后離婚。而今,法國獨身者不少,又以35歲以下和50歲以上者居多。結婚隨意離婚也簡單,在法國有些地方,女子守寡300天后,或宣布與丈夫分居300天后可以再嫁,男子則無時間上的限制。
法國奇特的傳統婚俗,是新郎和新娘在結婚前都照例向各自的好友舉行告別晚會,男方叫“埋葬單身漢生活晚會”,女方稱“辭別宴會”;新郎是以一個象征性的“棺材”舉行“葬禮”來表示向“單身漢”告別;新娘在“辭別宴會”上,接受女友們獻給的花束、花籃,大家同唱辭行歌,共跳送別舞,以示姐妹間眷戀深情,次日即可到天主教堂舉行婚禮了。天主教徒家庭的孩子出生后,都要經過“洗禮”,并取一個教名。教徒大都嚴守教戒,齋日不搞娛樂活動,尤其遇到某月13日是星期五這天,更是嚴守戒規(guī)。
【婚戀舊習俗】
科威特:新婚須“格斗”
當新娘新郎進入新房,陪伴人退出后,新郎、新娘跪拜,然后新郎用力拉新娘,以顯示自己的威武有力;而新娘也不甘示弱,奮起反擊。這種“格斗”越激烈,姑娘家里的人越高興。新郎如果斗不過新娘,則被認為是奇恥大辱。
墨西哥:先猜生辰后結婚
該國索拉夫族人結婚,必須先相互猜出對方的生辰,如果猜錯了,族長就會宣布婚約無效。這種猜婚看來不大容易成功,實際上有心人早已交換過情報。因此,到墨西哥旅游,要記住這種忌諱:千萬不要向索拉夫族人打聽人家的生辰,以免引起誤會。
印地安人:婚禮前度蜜月
印地安人度蜜月與別的民族不同,不是在婚后,而是在婚前。小伙子會乘月夜把自己的意中人“搶”走,到森林深處過滿一個月近乎與世隔絕的生活。滿一個月后,雙雙歸家拜見雙方父母親,這才正式舉行婚禮。這就是印地安人的婚戀“三部曲”:搶親、蜜月、結婚。
西班牙:倒吊接吻才算數
西班牙的馬爾達市,自古以來有一種獨一無二的婚俗:結婚那一天,新郎新娘被人頭朝下吊起來。然后讓他們巧施才能,直到能在空中長時間接吻為止。否則所有參加婚禮的來賓都不準入席開宴。
尼泊爾:姑娘要結兩次婚
尼泊爾的尼瓦爾人有一種獨特的婚姻習俗,姑娘要結兩次婚,舉行兩次婚禮。第一次是在5歲至10歲時選一棵貝爾果樹成婚,表示一生忠于神靈沒有二志,這是絕對不能離婚的“真婚”。第二次,經過“真婚”的姑娘方可與男子結婚,而與男子的結合卻是可以離異的“假婚”。
德國:棋藝決定婚事
生活在德國希喬貝克小鎮(zhèn)的鎮(zhèn)民們,不分男女老幼都會下棋。姑娘們把棋藝高低作為選擇未婚夫的一個重要條件,小伙子求婚時必須先同姑娘的父親進行棋藝“決戰(zhàn)”。贏了,就能得到姑娘的深情;輸了,那只好讓其他棋藝精湛的小伙子來試試了。當然,如果未來岳父對女婿很滿意,也會不露痕跡地讓一兩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