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1年9月,《北京青年報》的5名記者開始做赴美采訪的準備:12月10日,是諾貝爾獎設(shè)立100年紀念日。為此,《北京青年報》社與《發(fā)現(xiàn)·圖形科普》雜志社聯(lián)合推出了大型采訪活動——到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所在國家或地區(qū),與大師們面對面訪談。
9月20日,“IBM諾貝爾獎百年《北京青年報》記者全球行”的第一名記者田利平從北京出發(fā),飛往洛杉磯,這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兩天后,張?zhí)煳?、湯正宇、安剛、楊永輝降落在紐約。
10月10日,第一篇報道《黑格——黑衫鶴發(fā)的冒險家》在《北京青年報》上刊出。接下來的兩個月里,10名記者和2名特約記者分赴美國、瑞士、德國、英國,采訪了30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及醫(yī)學獎和紀念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的獲得者。《北京青年報》每周以3個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所有的報道。
(二
對于受過正規(guī)教育的中國孩子來說,從小到大,關(guān)于科學家的故事聽得不算少。居里夫人、愛因斯坦、華羅庚、陳景潤等光輝的名字和名字背后的故事不絕于耳。每當立志的時候,科學家就成了一種激勵的符號——因為存在于媒體中的他們,幾乎無一例外是種種艱苦卓絕、忍辱負重的化身。于是,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里,科學家是一種榮譽——他們?yōu)槿祟愖鞒隽司薮蟮呢暙I;科學家生活是一種歷練——要付出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代價,清貧、孤獨、犧牲和忍耐是科學工作的“知己伴侶”。
這樣一種對科學及科學家的印象不能說是錯的,科學的王國里“沒有捷徑”的諸多名言也是事實的寫照。但我們?nèi)允抢Щ?,如果只是付出和忍耐,只是艱苦和孤獨,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人在科學的“羊腸小道”上不用揚鞭自奮蹄﹖不知是什么原因,中國的科學家們很少接受媒體的采訪。也許是出于謙遜的東方哲學,也許出于某種體制的原因,即使是面對記者,我們的科學家也很少談個人的愛好,個人的喜怒,個人對科學的感受——因而,“科學家的故事”我們聽了不少,但對科學這個職業(yè),多數(shù)人是陌生的,崇拜大于熱愛。比如,我們想象不到科學家會談到“喜歡麥芽漿威士忌”,“78轉(zhuǎn)的唱片”;想象不到科學家這樣分配自己的獎金:“首先修繕自己的豪宅,然后為兒子買一匹矮種馬”;想象不到科學家的實驗室里擺放著大大小小的家人的照片;更想象不到從那里躥出一條“體形碩大的……”但是,在這一次世界頂級科學家的采訪中,我們的記者卻近距離地感受到了他們“千人千面”的飛揚個性及無遠弗界的智慧能量。
當然,科學家們生活的細節(jié)再豐富,其圓心仍是科學探索——他們的專注、他們的堅韌、他們的忍耐與我們千百次的聽說關(guān)于“科學家的故事”并無異處,只是好像不約而同,他們更強調(diào)的是另外一些事:
科學是一件非常美妙而充滿魅力的事業(yè),因為它會給人類帶來很大的益處——我干著我最喜歡的事情。
科學是激動人心的,并且讓你有所收獲。
我希望年輕人能夠從這個不斷進展的世界里分享發(fā)現(xiàn)的快樂。
細心選擇你的方向,去冒險吧。
興趣、好奇心、懷疑和叛逆精神、冒險、堅韌——在記者們的手記和與采訪對象的對話中,我們領(lǐng)略到一種快樂的科學生涯:在這里,付出和忍耐、艱苦和孤獨都是心甘情愿的,因為他們被自身強烈的好奇心所驅(qū)使,他們把宇宙的萬物看成是一個“洋蔥”,他們傾其一生,就是要一層一層地剝開它,一點一點地進入到自然奧秘的核心。
在策劃這次活動的時候,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曾說:“親身采訪諾貝爾獎獲得者,意義十分深遠。二十世紀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shù),深刻改變了人類社會歷史前進的步伐,成為人類文明進步最具革命性的推動力量。建立于二十世紀初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生理及醫(yī)學獎,在其百年歷史中獎勵了許多因為在科學發(fā)展道路上作出了具有原始性突破性的科學家,使其成為眾多國際性科學獎項中最具權(quán)威的自然科學獎。在這樣的形勢下,親身采訪諾貝爾獎獲得者,介紹他們的輝煌業(yè)績,我們不僅可以普及現(xiàn)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同時可以學習這些科學泰斗們身上所具有的科學和創(chuàng)新精神,以此提高中國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現(xiàn)代科學意識?!?/p>
這次的獨家采訪活動,記者們確實初步領(lǐng)略到這樣的精神和意識,并栩栩如生地傳達給了我們的讀者。
熑
這次報道活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在這里我們首先應(yīng)該感謝活動的發(fā)起和策劃人之一《發(fā)現(xiàn)·圖形科普》雜志社社長呂長宏先生,是他帶來了這樣新穎和大膽的創(chuàng)意,并為《北京青年報》和IBM牽線搭橋。他本人還作為特約記者,親赴美國進行采訪。我們還要感謝秦祿昌博士,他長期在國外從事科研工作,與許多諾貝爾大師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若沒有他的介紹,記者的部分采訪幾乎不會如此地順利。當然,我們還要感謝IBM對此次大型采訪活動的資金提供。
另外,我們還要感謝在國外的采訪活動中為記者進行高水平翻譯的所有中國留學生,在此特別想提及的是王堅博士,他不僅為記者翻譯,還提供資料,并為我們約定了數(shù)位諾貝爾獎得主的采訪。
最后,感謝我們記者的辛勤采訪和精彩的報道。
(《與諾貝爾大師面對面》,《北京青年》報社《發(fā)現(xiàn)·圖形科普》雜志社主編,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2年1月版,22.00元)